你的位置:

耀世注册 > 最新动态 >

  • 所谓“新冠后遗症”,就是植物神经紊乱,就是伤到了气,伤到了津液,更严重的是伤到了血..._问题_情况_因为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9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02

    两年前,一个神经科朋友说:

    目前有一种理论是新冠病毒对植物神经的伤害,会造成植物神经紊乱。并认为人体依然处于疾病状态,所以人变的虚弱。

    今年,5月份以来,新冠又起。

    之后大概1-2个月吧,咳嗽的还会更多。

    这部分人里,有新冠没好利索的,也有反复感染的,还有之前支气管炎、哮喘、慢阻肺的。

    好好防治吧。

    新冠,发热退了以后,就万事大吉了吗?

    不是,还有差后劳复。很多人坏就坏在这,没有好利索,各种后遗症都来了。

    差后劳复,有两种情况。

    一是余邪未尽,需要善后处理。

    二是调养不慎,热又起来了。

    脉浮在表的,要解表发汗;

    脉沉在里的,要攻下积滞;

    正虚郁热的,用小柴胡汤。

    展开剩余90%

    关于善后处理,可以多讲一些,这个能派上用场。

    一是:竹叶石膏汤,用于正气不足,且存在气逆的情况。

    竹叶石膏汤:竹叶,石膏,半夏,麦冬,人参,甘草,粳米。

    人参、甘草、粳米、麦冬,解决虚羸少气的问题。

    半夏、竹叶,降气逆。

    石膏,用到这个,其实是也还有一点儿余热未尽。

    很多病人反复高热以后,可能体温不高,但是摸身上感觉还是比较热,尤其是肌肉层次。这时候就是这个方子发挥作用的时候。

    第二是:理中丸,处理的是差后喜唾,嘴里口水比较多,一直吐不完。

    这种情况是因为中焦虚寒,持续形成水饮,用理中丸温中。

    第三是:牡蛎泽泻散,治疗腰以下有水气,也就是水肿的情况。

    从方子看,牡蛎、泽泻、天花粉、蜀漆、葶苈、商陆、海藻,以利水散结为主。

    差后的状态一般是正气比较虚弱,运化不及,吃的太多,中焦局部阳气阻滞,轻的会微烦,慢慢正气恢复之后就好了。

    重的就是会食复,再次发热,这时候得处理这个食积,把气机理顺。

    这种肺炎处理不好,很容易留下后遗症。

    有句话,是怎么说的来着?叫做:“温邪上犯,首先犯肺”。

    就是说:瘟邪一开始主要侵袭肺部,这是它的基本路线。

    一旦感染了,呼吸道就会受到干扰,出现咳嗽、喉咙痛、全身不舒服等症状。其实这些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,但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,就可能会留下病根。

    因为:温邪上犯,首先犯肺,再往后是什么呢?

    再往后就是“逆传心包”。

    所以,又出现了心慌,气短,胸闷的表现。

    检查的话,一般是个心律失调,或者心肌酶异常的心肌炎。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。

    重点是这个:温邪伤人,气津两伤。

    因为心率快,不一定就是心脏本身的问题,五脏六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,其它地方出问题,也会影响到心脏。人体嘛,是个整体,它总是想维持一种平衡,哪怕这种平衡比较脆弱。

    这种脆弱的平衡,西医叫做“亚健康”。

    所以,这次疫情过后,很多人觉得累,心率快,怎么补都不见好,还有脑雾、情绪低落等问题。西医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,就统称为“新冠后遗症”。

    其实,这都是温邪闹的。

    所谓,温邪伤人,气津两伤。

    哪怕没有伤到血,也伤到了气,伤到了津液。至于脏腑损伤,往往出现在之前的薄弱点上。

    所以说,疫情就是块试金石。

    身体好不好,一试就知道。等到病入三阴,再想扛也扛不住了。

    而所谓的“新冠后遗症”,就是伤到了气,伤到了津液,更严重的是伤到了血。

    事实上,气津两伤,就足以构成植物神经紊乱了,更别提伤到了血。

    因为,邪气留滞三焦,会影响津与气的运行,往来寒热,就是内外出入路上的寒热斗争。

    这种斗争,包括:

    肺的宣发,胃的降气,脾的升气,肾的气化,肝的疏发。

    或者这几个地方一起出问题。

    所以,症状离奇古怪,错综复杂。

    那, 这是不是已经植物神经紊乱了?

    现在不一定,我们先不要下结论。

    过去我们讲,标准的植物神经紊乱,是虚劳在前,神伤在后。

    亚健康,病恹恹,虚劳是能对应上了,神伤呢?

    神伤,还不一定。

    但是,如果有焦虑、睡眠障碍,离神伤也就不远了。

    焦虑,能引起内分泌紊乱,这自不用说。

    睡眠障碍,之后是个生物钟紊乱,再之后也是个内分泌紊乱。

    所以...

    怎么办?

    刚说了,你现在的身体,就是个低级的平衡。先想办法让自己维持住这个低能运转,不要再过度消耗,然后再想办法慢慢调养。

    记住:不要再过度消耗,这是当前最要紧的。

    另外呢,就是调理,调理的办法就是:和解少阳。

    新冠感染的本质是“少阳湿热”,少阳湿热为核心,兼有太阳寒水、太阴湿土为表面诱因。

    再往后发展,无非就是寒化和热化的区别。因为,有的人是素体阳虚,或者误服苦寒药,导致阳气受损,出现湿盛寒饮内郁的情况。

    所以,有人说新冠是“寒湿疫”,这种说法不能算错。

    因为就像上面说的,在新冠的感染病程中,确实有太阳寒水湿在表的状态。但是呢,我们要看到本质,在整个病程中,少阳湿热才是始终贯穿其中的。

    少阳湿热,就是说湿热郁阻少阳,既然影响到少阳了,引起了少阳经气不利。那么,调理的办法,自然就是:和解少阳。

    和解少阳,首先想到的就是“小柴胡汤”,小柴胡汤,治疗的是手少阳三焦经。

    三焦,是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膜网,也是身体内外沟通的桥梁。

    那么,小柴胡汤的作用是什么呢?作用有两点:

    一用来沟通营气卫气宗气,二用来传输津液。

    所以,它能够治疗植物神经紊乱这种气津两伤的状态。

    但是,新冠后遗症引起的植物神经紊乱,虽然也是少阳证,其实还有点不一样。

    这种植物神经紊乱,是湿热郁阻少阳。就是说三焦为湿热所困。那么,柴胡就不行了,不可再用柴胡升散。柴胡升散,反而有助升阳助热。

    你看,这病在少阳,又有湿热。

    湿要利湿,热要清热。

    热在哪儿?热在少阳胆经。

    所以,治法是:清胆热,祛湿邪。我们把它叫清胆利湿,然后,胃不和的,要和胃,有痰的,去化痰。这时候,小柴胡汤就有点力所难及了。

    用药,柴胡要换成青蒿。

    青蒿,轻透湿热,使之达表。经典组方为:蒿芩清胆汤。

    柴胡、青蒿,药都可以归少阳经,但是处理的邪气不同,区别就在这里。

    治疗这种患者,针对湿热,用凉药,注意不能太凉,防止最后伤阳。也不能看着虚了,就直接补,会再起热象。这时候要通阳气,不在于补阳气,把湿邪去了,阳气才能得到疏通。

    所以此时,虽然也是“和解少阳”。但是,和解的是“湿温少阳”,不用小柴胡汤,参考蒿芩清胆汤。

    蒿芩清胆汤:

    青蒿、黄芩、枳壳、竹茹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碧玉散(滑石、甘草、青黛)。

    湿热郁于少阳,病的根本是湿,除湿又走少阳经的,就是青蒿了,自然君药青蒿。

    竹茹,善清胆胃之热,化痰止呕;

    枳壳,下气宽中,除痰消痞;

    半夏,燥湿化痰,和胃降逆;

    陈皮,理气化痰。

    茯苓、碧玉散,清热利湿,导邪从小便而出。通过清热利湿,把热邪从小便把它导出去,导热下行。

    邪气一定要有出路,邪气没有出路就是闭门留寇。

    这次疫情,会再次为中医正名。

    其实,第一次开放的时候,那时候就发过自拟的预防方子。但是当时,乱象丛生,信的少,不信的多,也有骂人的。

    总之,咱既没闲着,也没藏着,该做的都做了,不亏心。

    后来,第一波过去了,谁真谁假,一目了然,用过的,基本都防住了。用的晚的,就算晚的也最多烧小半天,好的也快。

    是是非非,时间会证明一切!

    新冠期间,很多人都是伤到了气,伤到了津液,更严重的是伤到了血。

    所以,新冠之后,出现的问题,往往是阴虚与湿热结合。

    阴虚合并湿热,处理起来恰恰非常棘手,养阴会增湿,祛湿会伤阴,分寸之间,不好拿捏。

    处理这种问题,伤寒论里头呢,按六经来辨证。如果是少阳阳明合病,就用蒿芩清胆汤加点生地黄;如果是少阴热化证,就用黄连阿胶汤合上四苓散。在用药上,讲究灵活变通,比如白虎加人参汤去掉粳米加点山药,这样既能清热又能健脾滋阴。

    到了滋阴派,也就是朱丹溪那一套,主张"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"。所以治疗时主要是滋阴降火,同时还得加点利湿的药,但这些利湿的药不能伤阴。常用的方子有大补阴丸和知柏地黄丸。用药搭配,比如用茯苓、泽泻配上麦冬,或者用薏苡仁和沙参一起。有时候,为了避免药太滋腻,还会用阿胶珠来代替阿胶。另外,还可以用点芦根、白茅根这些甘淡渗湿的药,这样既能清又能补,不会伤阴。

    到了温病派,也就是叶吴体系,喜欢按三焦来分治。上焦的话,用青蒿鳖甲汤加点滑石、芦根来透热养阴利湿;中焦呢,就用连梅汤合上甘露消毒丹,酸甘化阴,芳香化浊;下焦的话,猪苓汤合二至丸,滋肾利水。

    到了脾胃派,李东垣那一脉,觉得湿热伤了阴,得从培土生金入手,也就是得调理中焦。常用的方子有升阳益胃汤减点羌活加点玉竹,或者当归六黄汤化裁一下。药时,特别喜欢用炒白术、麸炒山药这些炮制品,健脾但不燥。

    到了扶阳派,郑钦安那一套呢,他们觉得阳是主要的,阴是从属的,所以通过温阳化气行水来间接养阴。他们常用的配伍有真武汤加点生地黄、知母,或者附子配上龟板,形成“阳中求阴”的格局。用附子时,量得把控好,3-6克,然后配大量薏苡仁来制燥性。

    再说说地域流派吧。

    岭南医学,喜欢用土茯苓配上五指毛桃,祛湿但不伤正气。

    孟河医派呢,注重“和法”,常用石斛露、枇杷叶露这些剂型。

    海派中医,则强调“通补”,旋复花配上阿胶,通络滋阴一起抓。

    这是各个流派治疗阴虚湿热的经验。

    发布于:北京市


Powered by 耀世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